自從iPad在台灣上市之後,國內開始有許多雜誌社陸陸續續推出電子書或者電子雜誌,各出版社無異希望透過這個全新的閱讀器帶來新的營收和讀者。但從許多數據看來似乎不是那麼樂觀,而這些原因在網路上也引起了一些討論。
這些原因在Mashable指出四項,分別是:
- 價格(Price)
- 沒有曝光管道(Lack of Exposure)
- 失敗的創新(Failure to Innovate)
- 檔案太大(Large Download Size)
的確,這四點道盡了現在電子書尚未形成風潮的主要因素。不過仔細想想,iPad問世至今不過也才將近一個年頭,各家出版社也都還在摸索在這上面最佳的呈現方式。現在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銷售不佳的原因之後,似乎應該要去開始思考如何因應才是。
從價格因素來看,現在的電子書定價大多與實體書相去不遠,若採取PDF上傳轉製成電子書格式的話,未免顯得有點沒有誠意。試想,如果消費者花一樣的錢,看一樣的東西,那還不如買一本書在手上,感覺比較「實在」。我們可以用下面的算式來說明,相信大家應該會比較清楚: 假設一本雜誌定價為100元,讀者擁有iPad或者其他可以閱讀電子書的工具的話。
則這100元會讓讀者“手上”擁有的物品為,
- 買電子書 --> 100 元 = iPad
- 買實體雜誌--> 100元 = iPad + 書本
反過來,我們來試算一下消費者“心裡面”認為出版業者所產生的成本為,
- 出版電子書 -->免印刷費、免運費
- 出版實體雜誌 -->要印刷費、要運費
因此,在消費者的眼中主觀認為,出版業者已經省下了印刷費和運費,“理應”要降低售價,可是如果沒有降低的情況下,到不如買一本實體雜誌還來得比較划算。
所以,在這個情況下,出版業者要不然就是要將電子書的價格定得比實體書還來得便宜,否則就是可以將電子書視為另外一種「行銷管道」。
怎麼說呢? 例如:出版業同樣可以採取實體和電子兩者同樣的定價,但購買電子版的讀者則可以獲得其他贈品,或者參加抽獎活動,把省下來的成本轉換成實質的回饋給予讀者。長期而言,這樣的誘因也可以適度將實體雜誌的讀者轉換到電子版,降低每月的印刷成本;另一方面,還可以增加更多元的行銷管道,跟廣告主收取更多的廣告費用。
這樣一來一往的情況下,不僅業者整體營收不會降低,又可以開拓更多元的收費管道,還可以提高讀者對於電子版的接受度。
現在,我們才剛站在一個數位閱讀時代的起點,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電子刊物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。而這樣一個全新的閱讀方式,肯定會出現更多不同的銷售方式和行銷策略,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。